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新质汇,(https://xueqiu.com/8959148665/326054983)
中国汽车后市场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。但碎片化格局仍是最大掣肘,数据互通率、供应链效率远落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。本土平台虽借资本化加速扩张,却陷入“规模不经济”困境。在大洋彼岸,美国巨头AutoZone用40年慢功夫给出另一种答案,其成长经历是否能为中国同行提供破局镜鉴?
2024年底,中国汽车保有量达3.53亿辆,平均车龄达7.1年,催生出规模超6.2万亿元的汽车后市场,涵盖汽车维修保养、零部件销售、改装美容等全生命周期服务。在数字科技的驱动下,中国汽车后市场加速向规模化、集约化转型,步入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,这一过程正在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的叠加冲击。
首先,行业生态的碎片化特征尤为突出。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发布报告显示,截至2023年底,全国58.7万家维修企业中的80%为3工位以下的小微门店,TOP10企业市占率不足15%,远低于美国TOP3企业的35%。其次,这种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导致各主体间的数据连通性较差。主机厂、4S店与独立售后之间的维修数据互通率低于12%,保险公司定损系统与配件商库存对接成功率仅9%。
中国信息协会产业互联网分会数据显示,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共诞生35家产业互联网平台,瞄准汽车后市场的平台包括中驰车服、三头六臂、集群车宝、快准车服、途虎养车、汇途车服、百顺养车等。近两年来途虎养车、中驰车服等平台陆续登陆港美股,标志着汽车后市场产业互联网领域加入进入资本化时代,头部企业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,但其二级市场表现难言理想。
以途虎养车为例,2024年中期财报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9.3%至71.3亿元,但加盟业务单店日均进厂台次同比下滑2.8%至14.6辆;途虎工场店半年新增402家,但单店运营成本占比却上升至营收的28%。这种“规模扩张掩盖效率瓶颈”的现象,恰恰折射出汽车后市场产业互联网的深层矛盾:当平台依赖补贴驱动门店数量增长,却未能同步提升单店运营效率时,规模经济反而可能演变为不经济。
站在产业互联网深度调整的节点,汽车后市场平台正面临“二次创业”的考验:究竟是继续平铺追求GMV增长,还是沉下心向下深挖,打磨供应链、重构服务链、突破盈利链?
他山之石可攻玉。美国汽车后市场标杆企业AutoZone的成长路径似乎可以提供借鉴。AutoZone用数据证明,真正的产业互联网价值,就藏在每一颗螺丝钉的流转效率和每一次服务的价值沉淀中。
这家市值580亿美元的巨头,用40年时间将库存周转率提升3倍到1.5×。在北美市场建立了每15平方英里就布局1家门店的密集网络,并通过补货时效低于3小时的高效供应链管理、自有品牌占比超30%且毛利率达52%的价值深挖,实现了20年连续实现正向经营现金流的惊人业绩,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。
01
从“汽配小屋”到产业巨头
AutoZone的40年进化史
AutoZone是美国排名前三的汽车后市场产业互联网平台(另两家为O’Reilly 和Advance Auto Parts),主要经营汽车配件、维修器件等,同时也提供汽车信贷服务、销售汽车诊断和修理软件等服务。公司成立于1979年,总部位于田纳西州孟菲斯,1991年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。
2024年财报(截至8月底)显示,AutoZone在美洲大陆拥有7353家门店(美国6432家,墨西哥794家,巴西127家)和14个大型配送中心(美国11家,墨西哥2家,巴西1家),员工超12.6万。
从杂货商到汽车配件巨头(1970s-1980s):1979年7月4日,美国阿肯色州福里斯特城的一家小店悄然开业。这家名为“Auto Shack”的汽车配件零售店,首日营业额仅300美元。Auto Shack的母公司Malone & Hyde本是一家食品批发商,却在转型中抓住汽车后市场机遇。1987年,Auto Shack因商标纠纷被迫更名“AutoZone”,明确了专注汽车领域的战略定位。
福里斯特城第一家 Auto Shack 店开业,来源:Quartr
1985年,公司提出“WITTDTJR”(What it takes to do the job right)服务理念,奠定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基因。次年推出“Duralast”自主品牌零部件,并首创“工具租赁计划”,解决车主维修痛点。1989年,AutoZone首次引入计算机化门店管理系统(SMS),开启数字化运营先河。到1980年代末,AutoZone门店数达513家,覆盖17个州,完成从区域小店到全国连锁的蜕变。
上市、扩张与产业互联网化(1990s):1991年,AutoZone在纽交所上市(代码AZO),开盘价27.5美元。资本加持下,公司开启高速扩张与技术革新:1994年,部署卫星通信系统,实现总部与门店实时数据互通,供应链效率跃升。1995年,第1000家门店落地,同年推出“Duralast Gold”高端电池产品线。1996年,线官网并收购汽车诊断软件公司ALLDATA,布局“线上+数据”生态。
这一阶段,AutoZone通过并购整合(如收购东北部112家ADAP门店)与技术投入,销售额突破15亿美元,登上《财富》500强榜单。
全球化与全渠道革命(2000s-2010s):进入21世纪,AutoZone以“Hub-Satellite”物流网络优化库存,并加速国际化:2008年,全球第4000家门店开业,年销售额达62亿美元。2012年,进军巴西市场,收购电商平台AutoAnything.com,打通线上线下闭环。2017年,北美门店超6000家,连续三年稳居汽配零售榜首。
技术层面,公司推出Duralast Elite高端刹车片、扩建数据中心,并通过ALLDATA为维修商提供实时诊断支持,构建起覆盖“零件+数据+服务”的产业互联网平台。
新时代的挑战与进化(2020s至今):2024年新任CEO菲利普·丹尼尔推动了数智化升级,重点布局AI库存预测与无人配送技术。
02
AutoZone的供应链模式如何改写行业规则?
AutoZone股票价格、收入和每股收益年复合增长,截至2024年12月,来源:Quartr
2024财年,AutoZone的投资资本回报率(ROIC)达49.7%,连续20年保持行业第一,甚至远超沃尔玛(19.2%)、亚马逊(13.5%)等供应链巨头。当竞争者们还在价格战中内卷时,AutoZone依靠“供应链+数据”的双螺旋增长引擎,重新定义了汽后产业互联网的价值。
来源:Google Finance
数据显示,美国车龄7年以上的车主占存量车的62%,偏好自主维修以降低保养成本。AutoZone的经营策略主要瞄准个人车主,客户占比达66%,而以修理厂、4S店、车队运营商为主的商业客户占比为34%;本土客户占比78%,国际市场占比22%。AutoZone通过建立会员体系挖掘高价值客户,并通过定制库存、账期优惠和免费培训等服务进行深度绑定。
截至美国时间2025年2月28日,AutoZone股价收于3,493.01美元,市值586.20亿美元。近30年剔除股息的股价年复合增长率17.72%。2024财年AutoZone营收创新高达185亿美元,同比增长5.9%;营业利润37.89亿美元,同比增长9%,利润率20.5%;摊薄每股收益149.55美元,同比增长13.0%;营运现金流稳定,达30.04亿美元,连续第四年回购超31亿美元的股票。
24财年主要财务数据,来源:财报
2024年财报中AutoZone将发展成就归结于为基建密度与技术赋能。
在基建密度方面:24财年AutoZone美国本土净新增132家门店,商业合作项目覆盖92%的门店(新增216个);国际化布局深化:墨西哥新增54家门店(总量达794家),巴西新增27家门店(总量达127家);新增19个区域枢纽仓库,累计建成327个枢纽(含109个超级枢纽)。
公司正式启动“全球500店攻坚计划”。明确到2028财年前,年均新增500家门店(其中国内300家、海外200家),该目标基于2024年创纪录的213家新店开业数据,且门店网络正加速向超级枢纽+区域中心架构升级。
预计将在2028年前在美国本土建成285个兆级枢纽(单仓SKU超50万)和300+战略补给站,通过“150英里半径仓配圈”将核心城市配送时效压缩至4小时内。值得关注的是,新开门店中85%已配备智能诊断终端与AI配件匹配系统,标志着AutoZone进一步向数智化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进化。
AutoZone门店商品,来源:Quartr
在技术赋能方面:AutoZone 2024财年技术投入同比增长23%,重点构建覆盖全渠道的供应链协同系统(如跨境库存可视化平台)及商业客户专属的数字化采购平台,技术升级直接推动北美市场单店客单价同比提升4.7%。
同时,AutoZone通过持续加码产业链核心技术壁垒巩固护城河:其全资子公司ALLDATA(2024年J.D.Power数据显示,ALLDATA占据全球原厂诊断维修数据库62%市场份额)年内获得超2.3亿美元研发投入,重点升级AI驱动的车辆故障代码实时解析引擎与多语言适配系统,支撑其在欧洲、东南亚市场的本地化渗透,预计其在2026年海外营收占比突破15%。
2024财年公司资本支出首破10亿美元大关,同比激增38%,主要用于墨西哥蒙特雷超级枢纽自动化改造、巴西圣保罗智能仓建设及ALLDATA全球服务器集群扩容。管理层明确2025财年将维持同等投资强度,这意味着未来两年技术+基建投入累计将超22亿美元。
来源:官网
这种"以现金流换生态位"的打法,与其供应链2030计划中五年技术投入复合增长率21% 的路线图深度咬合,尽管短期稀释利润率,却为2030年万亿级汽车后市场数据服务打下坚实基础。
从产业互联网的角度来思考,AutoZone的成功关键在于以下三点:
(一)以“超级枢纽+区域仓+门店”三层物流网重构产业效率
AutoZone通过建设327个枢纽仓,搭建了一个高效的“毛细血管网络”。其90%的订单可以在24小时内送达门店,72小时内可以实现全美覆盖,确保客户能够快速获取所需配件。同时公司建立了逆向物流系统,门店滞销的配件可以在48小时内回收入库,减少了库存积压和损耗。这一系统每年为AutoZone节省了约1.2亿美元的成本。
(二)垂直领域的数据基础,才是To B生意的终极护城河
自1990年代初收购ALLDATA以来,AutoZone已累计投入超过50亿美元,将其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车辆维修数据库。目前,该数据库覆盖了6.5亿条车辆故障代码,为全球范围内的诊断和维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ALLDATA的AI诊断引擎能够快速解析车辆故障代码,输入车型和故障现象后,仅需3秒即可生成维修方案及所需配件清单。同时,AutoZone与竞争对手如O’Reilly和NAPA共享部分数据接口,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制定,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效率。
通过分析历史故障数据,AutoZone能够精准预测配件需求,从而优化库存管理。这一功能不仅提升了诊断效率,还直接将客户引导至AutoZone的采购入口,形成了闭环。在墨西哥市场,这一算法使得库存周转率较行业平均水平快了2.3倍,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。
另外,数据服务也是AutoZone重要的收入来源。ALLDATA向北美4S店和修理厂提供诊断服务,每年收取2.4万美元/账号的使用费,中小修理厂则每月支付800美元。面向C端,AutoZone通过扫码为车主提供车辆“健康档案”查询,并推送附近门店的优惠券。这一增值服务的转化率高达37%,显著提升了客户粘性和销售额。
(三)以人为本的垂直深耕
在用户层面,AutoZone专注于服务车龄7年以上的车主,这一群体占美国存量车的62%。公司通过针对性开发DIY工具包和视频教程,提升客户忠诚度。另外,AutoZone为修理厂和4S店设置了专属仓库,确保其能够快速获取所需配件。这一策略使得商业客户的营收占比从2010年的18%提升至2024年的34%,显著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。
在员工层面,AutoZone实施全员持股计划,门店店员最高可获得相当于年薪20%的股票激励,显著降低员工流失率,保持公司架构的稳定。为鼓励创新,AutoZone鼓励区域经理用0.5%的预算测试新打法。例如,墨西哥市场的无人配送仓项目正是源于这一制度的激励。
03
中国版AutoZone何时诞生?
正如前文所述,相较于美国,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集中度仍过于分散,呈现“大市场、小玩家”格局。当前头部企业如途虎养车、天猫养车等,仍困在“流量-补贴”陷阱。
财报数据显示,途虎养车2023年的营销费用占比营收28% ,远超AutoZone的3.7% ;天猫养车加盟商平均库存周转周期为87天,比AutoZone慢3.2倍。致使头部企业年营收超百亿却难盈利,区域性玩家在价格战中挣扎求生。反观AutoZone 49.7% 的ROIC,中国汽后市场亟需从“流量内卷”转向“供应链+数据”的底层逻辑重构。
来源:网络
为打破数据割裂、物流基建薄弱、产业协同不足等核心痛点,许多本土玩家已经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。例如,京东养车于2023年开始实施的“超级仓网实验”。2023年年报显示,京东养车投入23亿元建设了7大核心仓和45个区域中心,试点“211限时达”(2小时接单、1小时拣货、1小时配送),通过库存云共享,将加盟商SKU深度从8000提升至2万+;快准车服从数据层面切入,开设了“数据钻井计划”,联合比亚迪、蔚来等车企破解61种新能源车型诊断协议,开发“修配融合”系统。
宏观层面,2023年10月,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明确:建设5个国家级汽车配件集散中心,并强制新能源车企开放基础诊断数据接口(国标GB/T 20234-2024),进一步为汽车后市场的标准化、规模化提供有力支持。
总结看来,汽车后市场要诞生千亿级产业互联网平台需要具备几个要素。
首先,完成“数据+供应链+金融服务”的深度耦合。整合车辆诊断、维保记录、配件流通等全链条数据,构建实时动态的产业数据库;其次,能够建立跨品牌诊断协议库,开发具备精准的AI诊断引擎;最后,能够对B端生态进行赋能。绑定上万家+修理厂,通过SaaS系统实现“需求-供给-履约”闭环,重构配件流通链条,将当前3-5层的中间环节压缩至1-2层。本土玩家的破局关键在于放弃GMV幻觉,建立跨品牌、跨车型、跨维度的数据中台,用数字科技重塑汽后产业价值分配链。
产业互联网的果实,只属于耐得住寂寞的长期主义者。中国版AutoZone的诞生,不仅需要供应链与数据基建的物理重构,更是一场穿透流量迷思、重构产业底层的认知革命——唯有将“快生意”的浮躁,淬炼成“深耕耘”的耐心,才能在万亿级市场中浇筑出真正的护城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