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到清明,大家就会想起那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的古诗。觉得清明时候,要是天空不洒下那么几滴雨,都不像清明节似的,不应景。
话虽这么说,其实啊,清明节下雨未必见得是件好事情。
下雨天嘛,做任何事都不得劲,更何况还要走老远的山路去上坟扫墓祭祖,老费劲了,这是事实。
老话也说了。“不怕清明晴,就怕清明雨”!
那么,清明若是下雨,从传统民俗的说法上,后果有啥可怕的?
一、清明雨绵绵,后面雨不断
农村谚语说“阴雨下了清明节,断断续续三个月”。民间认为清明节当天下雨,预示后续春季至初夏将持续阴雨天气,甚至可能影响农历三月至五月的降水模式。
二、雨打清明前,春雨定频繁
清明节前若降雨频繁,则整个春季雨水偏多,对农事活动形成“双刃剑”:既利于春播灌溉,也可能导致田间积涝。
三、清明无雨旱黄梅,清明有雨水黄梅
清明降雨与黄梅季节的关联:清明有雨预示黄梅天(长江中下游夏季雨季)降水充沛;反之则可能引发干。
四、雨量对农事的影响来了解一下
①、农谚说“清明雨多,五谷脱壳”:过量雨水易导致作物倒伏、籽粒脱落,反而降低农民的收成。
②、农谚说“清明雨星星,一棵高粱打一升”: 适度降水可促进高粱等春播作物生长,预示丰收。
③、农谚说”清明刮大风,一刮四十五”: 清明若伴随大风,可能引发持续一个半月的不利天气,增加田间劳作难度。
当然了,对于清明的晴天或是阴雨天气,人们都有不同的说法。
有些地区认为清明遇雨是好事。清明祭扫遇雨被人们认为是“天降瑞气”,预示家族兴旺、子孙得福。
也有的地区对此不太认同。 他们认为阴雨可能会阻碍祭扫仪式(如烧纸不便),民间有“清明太阳笑,三月草不生”的担忧,认为晴天更利农事。
总之,清明阴雨既包含对丰年的期许,也暗含对灾害的警惕,反映了农耕文明对天气与生产的深度观察。别无其它,仅此而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