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说碾盘。那时候,各村基本上都有一到两盘,多在村子中间,露天放或在磨坊里。将大青石打制成直径两米左右、厚度二十厘米上下的圆盘,中间有一粗圆孔插碾柱,套两个磨扇上下放。上面那扇在距离中心孔洞不远处另凿一孔,俗称“磨眼”,用来漏粮食。磨扇多用红石头打磨而成,扇面上刻有凹槽,上下两扇方向相对。上面的磨扇系上磨棍、套上缰绳,由驴或骡拉动。
驴和骡性子稳,蒙了眼罩只管呼呼地转圈,人跟在后面将粮食缓缓倒入,上磨扇转动、下磨扇不动,磨槽纹路相互咬合,被粉碎的粮食就顺着磨扇间的缝隙流出。所要碾压的粮食多为玉米、黄豆、蚕豆、红薯干等,一遍不行,就再碾一遍,如此一遍又一遍,轰轰隆隆、咯咯吱吱,随着响动越来越小,面也越来越细。
在整个童年甚至少年时代,石磙、碾盘、石磨都是可玩的。比赛推石磙——孩子力气小,推起来相当费劲,要是旁边有女孩子就会更使劲,通常脸憋得通红。帮助家里推磨——有的人家不用牲口,小孩子放学回来后书包一放,就撅起屁股抱住磨棍一圈圈地转。
听说,碾盘还与猴子的红屁股有关:很久以前,猴子把一村姑抢到山上,生了两个小猴子。后来,村姑找机会跑回来,被家人藏起。猴爸追到村里,把两个猴娃儿放在碾盘上就开始吆喝:“猴娃娘,好狠心!撇下猴娃靠何人?”于是,村姑的妈连夜在碾盘下生火,将碾盘烤得滚烫。又一早,猴爸把两个猴娃儿往碾盘上一放,正要吆喝,只听猴娃儿大叫一声蹦下……猴爸很生气,亲自坐了上去,结果也“嗷”地一声跳下,背着两个猴娃儿跑回山上再也不回来了。只是,这屁股从此红下来。
故事是邻家五母说的。夏夜里,星光下,碾盘上泼了井水、铺了席子,她摇着蒲扇给我们讲。她似乎有一肚子的故事,就像碾出来的米、磨出来的面,怎么也说不完。五母喜欢说,石头有用不嫌沉,人有用了人喜欢……只是,现在的石磙、碾盘、石磨、耢石等,已经载着一段记忆远去,成为乡愁的一节历史。
给我两分钟,带你深呼吸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